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呼伦贝尔KTV招聘网 > 呼伦贝尔热点资讯 > 呼伦贝尔励志/美文 >  切正近于正音

切正近于正音

2022-08-18 01:14:55 发布 浏览 348 次

切正:近于正音。

李季节:即李概,字季节,北齐人,著有《音韵决疑》,今已亡佚。

阳休之:字子烈,北齐人,著有《切韵》。

本节中,之推讲述了各地方言发音差异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方便交流和沟通,根据之推的陈述,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了解古时的种种注音方法,如反切、读若、譬况、假借等。大概了解南方和北方发音的差别。对于子女一些明显的发音错误,应当进行及时的纠正。

18.2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①各异。《苍颉训诂》②,反稗为逋卖,反娃为于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③,为、奇、益、石分作四章④;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⑤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玙璠⑥,鲁人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祇之祇。江陵陷没,此音被⑦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也。

古今的语言,因为时俗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撰写语音学著作的人,也因为南楚北夏而各有差异。 《苍颉训诂》中,“稗”字的注音为“逋卖反”,“娃”字的注音为“于乖反”;《战国策》中把“刎”读为“免”,《穆天子传》中把“谏”读为“间”;《说文解字》中,把“戛”注音为“棘”,把“皿”读为“猛”;《字林》中,“看”字的注音为“口甘反”,把“伸”注音为“辛”;《韵集》中,把“成”“仍”“宏”“登”合成两个韵,又把“为”“奇”“益”“石”分作四个韵部;李登的《声类》用“系”给“羿”字注音,刘昌宗的《周官音》将“乘”读若“承”。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必须对它们进行考定校正。前人的反切注音,又有很多是不确当的,徐仙民的《毛诗音》中“骤”字的注音为“在遘反”,《左传音》中“椽”字的注音为“徒缘切”,像这样不可信从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今的学者中,语音也有不正确的;古代人有什么特别的,后人一定要沿袭他们的错误吗?《通俗文》中说:“入室寻找叫作搜。”“搜”字的注音则为“兄侯反”,这样的话,“兄”字的读音就应当是“所荣反”了。现在北方习俗就通行着这个读音,这在古代语言中是不可以用的。“玙璠”,是鲁国的宝玉,应当读为“余烦”,江南的人却全都把“璠”读成了“藩屏”的“藩”。“岐山”的“岐”应当读为“奇”,江南的人却全都将它读为“神祇”的“祇”。江陵被攻陷之后,这两种音在关中普遍流行,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依据。依据我的浅薄才学,过去是没有听说过的。 楚:指南方。夏:华夏,旧时主要指中原。 《苍颉训诂》:杜林撰。 成、仍、宏、登,四字应当是不同韵,所以,不应该合成两韵。 为、奇,二字同韵。益、石,二字也同韵。所以,为、奇、益、石四字,不应该分为四韵。 讹僻:谬误,错误。 玙璠(yú fán):美玉。 被:遍及。

语音自然会有时代、区域的差异,但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应当探求字的正确发音。可是,历代的诸多语音学大家往往也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所以不能盲目听从,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之推的这句话对于盲从古人的人而言,无疑是一顿棒喝。

18.3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①。”此为知音矣。

北方人的发音,都将“举”“莒”读为“矩”,唯有李季节说:“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商量讨伐莒国,东郭牙远远望见齐桓公说话时口张开而不闭上,所以,知道齐桓公所说的是莒国。这样的话,‘莒’‘矩’两个字的发音一定不是同一个发音。”这算是懂得语音的人了。 呼: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根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