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蹴鞠继唐代之后进一步在民间开展起来当时主要盛行在场地中
宋代的蹴鞠,继唐代之后进一步在民间开展起来。当时,主要盛行在场地中央设一个球门的形式,与唐代的单球门形式基本一致。球门是在竖起的两根高约三丈多的木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流眼。比赛时,双方各有六七人或十二人,按照一定的位置分工列于球门两边,将球踢过风流眼。除了设有球门的形式外,宋代还盛行以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可以单人表演,亦可二三人以至十余人共同表演。表演中除足踢外,头、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其花样繁多,灵活方便,因而得到较广泛的推广。
这一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和大臣也不乏其人。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及大臣赵普等就以善蹴鞠而闻名。尤其是《水浒传》里写的那个高俅,就是杜堇绘《仕女蹴鞠图》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而被提拔做了高官。显然,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对蹴鞠活动的钟爱是分不开的。有宋一代,由于蹴鞠活动的普及,在民间还出现了蹴鞠艺人的组织——“齐云社”,在当时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它是实力最雄厚的蹴鞠组织。这类组织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了。
元代蹴鞠游艺继宋代传统,毫未消歇。在元人散曲、杂剧及宋元南戏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还写过《女校尉》散曲,专咏元代女子蹴鞠。不过,这时的蹴鞠活动已逐渐走向纯娱乐的游戏形式。特别是明代,多人蹴鞠游戏较为流行,主要是比花样、赛技巧。尤其是在妇女儿童中间,蹴鞠活动较为盛行。在明代杜堇绘制的《仕女图》中,就有一幅表现仕女蹴鞠的画面,图中,有几个仕女在作蹴鞠游戏,其中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但是,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蹴鞠游艺已开始低落下去。至清代,蹴鞠活动已主要变为妇女、儿童的游乐内容,虽然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称为“冰上蹴鞠”的游艺形式,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内容,但这也只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限制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人,中国传统的蹴鞠游艺活动终于被取代。
打马球彩绘打马球泥俑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打球或击球,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游艺形式。因为它是一项相当惊险、激烈的活动,所以要求游艺者不仅具备强壮的体魄、高超的骑术与球艺,更要有勇敢、灵活、顽强、机智的素质。
关于马球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经阿拉伯传至吐蕃(今西藏),尔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在我国古文献中,“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世纪曹植写的《名都篇》中。诗篇中尽情地赞扬了健儿们“连骑击鞠”的技艺,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名都篇》的写作时间在曹丕代汉不久,因此,击鞠至迟于东汉就已经出现了,是当时的一种较具特色的球类游艺形式。
除了中原、西北地区流行马球这一游艺形式外,在南方地区,马球游艺亦是当地的主要娱乐内容。南朝梁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中记当时风俗时说道,清明前后的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之日,民间的文体活动即包括“打球、秋千、藏钩之戏”。但由于文献记述不多,因而当时击球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由于马球游艺的昌盛与古代骑术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到骑兵骑术的影响。从汉代以后,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唐代盛行轻骑兵,它有着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同时,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唐代的马球,分为单、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寡决定胜负双球门的赛法与现代的马球相似,以击过对方的球门为胜。
- 美团理货员是干什么的?[图]
- 试用期到底有没有工资呢?[图]
- 土木工程专业考公务员有什么职位[图]
- 遇到这3种情况,劝你别轻易辞职![图]
- 面试官没说“你还有什么要问我的?”是不是没戏了?[图]
- 注意给新生儿保暖[图]
- 丈夫性格能改变妻子容貌?[图]
- 轻度微笑抑郁症患者如何自我调整[图]
- 草果和豆蔻的区别在哪里?[图]
- 心理学家发现适当的焦虑有益无害[图]